详细内容

发布时间:2022-03-13

【专家发布】控制生猪细菌性疾病发生,积极应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兽用抗菌药主要是用来防治畜禽细菌性疾病,控制好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兽用抗菌药使用。减少抗菌药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畜产品兽药残留,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趋势。除了要求养殖企业“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兽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做到规范科学用药,全面落实兽用处方药制度、兽药休药期制度和“兽药规范使用”承诺制度”外,在源头上减少或有效控制生猪细菌性疾病发生,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更具有科学指导意义。通过监测和分析近些年生猪疫病流行情况,得出生猪主要细菌性疾病有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等。现就怎样控制这几种细菌性疾病分述如下。


    大肠杆菌病   

一、病原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当大肠杆菌进入仔猪肠道后,便利用菌毛吸附在肠粘膜上,产生大量肠毒素,使仔猪拉稀脱水。特征为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并迅速脱水。

二、流行病学

        一般发病日龄早,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发病急、症状明显、死亡率高。全年都可发生,寒冷时发病率较高,产房潮湿,卫生条件不好时发病率更高,一个猪场一旦发病很难根除。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带菌母猪为主要传染源。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发病时间和出现的腹泻情况分为仔猪黄痢和白痢。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表现为水样稀粪,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病猪口渴,吃乳减少,脱水、消瘦、昏迷、衰竭。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重,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 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仔猪白痢:发病的仔猪大多处于10~30日龄之间,白痢疾传染迅速,一头仔猪发病,会相继传染至整窝仔猪。表现为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糊状或浆状粪便。仔猪精神不振,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见有吐奶。一般病猪的病情较轻,及时治疗能痊愈,但多因反复发作而形成僵猪,严重时,患猪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粘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壁变薄半透明,肠粘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

四、诊断与检测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采用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等可以确诊。

五、防治措施

(一)仔猪黄痢预防和治疗:

1、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管理,加强新生仔猪的护理。

2、中药(四黄止痢颗粒等)预防:仔猪出生后,给母猪喂服,净化乳汁,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哺乳仔猪腹泻,同样给母猪喂服,可有效治疗仔猪腹泻。

3、西药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按照有关规定使用抗菌药物,并辅以对症治疗。例如口服“鞣酸蛋白 庆大霉素”,连续口服2-3天。

4、微生物制剂预防:如促菌生、调菌生、乳康生、康大宝等,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抑制大肠杆菌。   

5、疫苗免疫接种:选择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例如大肠杆菌K88、K99和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和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苗,对妊娠母猪在产前约30天和15天接种,以便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保护。

(二)仔猪白痢预防和治疗:

1、产房配备保温箱,采用挂保温灯等方式使箱内温度达35℃左右。仔猪出生后第一天口服恩诺沙星/土霉素0.5ml,前3天都要在仔猪吃完奶后移入保温箱,7日龄再口服恩诺沙星1ml或肌注土霉素1~2ml。

2、采取抗菌和止泻,中药解除湿热内因、提高免疫力、使肠道内环境正常等综合措施。包括(1)清热燥湿止痢:四黄止痢颗粒,预防量100g拌料300斤,治疗量加倍使用,用5~7天。(2)抗菌:安普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3)止泻:使用鞣酸蛋白。(4)助消化吸收:使用口服酵母片、小苏打、胃蛋白酶等。(5)补液: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多维。

        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是条件性致病菌。对此,可以一方面提升母猪的健康度,就可以间接提高小猪的综合免疫力,另一方面,中小养殖场户尤其要注重改善饲养环境,提高猪舍洁净程度,消毒的正常科学开展以及圈舍内温度、湿度的保持尤为重要。根据国内外研究,当仔猪舍的室温提高到25~26℃,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多维等,都可以起到较好预防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个别猪发病,也可以采取个体治疗。   


    猪链球菌病   

一、病原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猪链球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等多种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淋巴结脓肿和关节炎。

二、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新生仔猪可经脐带感染。病原存在于病猪的各实质器官、血液、肌肉、关节和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猪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易感。猪链球菌2型可感染人并致死。猪链球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区呈暴发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分为4个型:

1、急性败血型  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3℃,精神沉郁、呼吸急促、食欲废绝、流鼻涕、眼结膜潮红、流泪。多数病猪往往头晚未见任何症状,次晨已死亡。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背部和腹部有明显的紫斑。主要发生于育肥猪、怀孕母猪以及架子猪。

2、脑膜炎型  多发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后小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发出尖叫或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呈划水状动作,最后衰竭或麻痹死亡。

3、关节炎型  临床上病猪表现一肢或多肢关节肿大、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起立。

4、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咽、颈淋巴结等脓肿。受害淋巴结肿胀,触诊硬固、热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伴有咳嗽,流鼻涕。病程一般为3~5周。

(二)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表现鼻、气管、肺充血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及胸腹腔积液,心内膜出血;脾脏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充血、出血。

2、脑膜炎型  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白质和灰质有小出血点,脑脊液增加。

3、关节炎型  滑膜血管扩张和充血,出现纤维素性多浆膜炎,关节肿胀、滑膜液增多而浑浊,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4、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淋巴结肿大、出血,并伴有其他型病理变化。

四、诊断与检测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采用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等可以确诊。

五、防治措施

(一)做好疫苗免疫  已有商品化的猪链球菌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猪链球菌病灭活疫苗(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猪链球菌2型):肌肉注射,仔猪每次接种2mL,母猪每次接种3mL。仔猪在21-28日龄首免,免疫后20-30天后按同剂量进行第2次免疫。母猪在产前45天首免,产前30天按同剂量进行第2次免疫。用于预防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和猪链球菌2型感染引起的猪链球菌病,适用于断奶仔猪和母猪。二次免疫后免疫期为6个月。

(二)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猪只出现外伤及时进行外科处理,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及时淘汰带菌猪。

(三)治疗   临床上常用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连用3天以上,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猪丹毒   

一、病原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二、流行病学

        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等吸血昆虫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有些地方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另一些地方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时暴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寒冷、酷热、疲劳等应激因素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分为3个型:

1、急性型  病猪精神高度沉郁,不食不饮,体温升高到42-43℃,高热可达3-5天。此时病猪不愿走动,虚弱,躺卧地上,有时恶心呕吐,眼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附有黏液。随病程进展,病猪出现腹泻,有时稀粪带血液,尤以小猪更为明显。严重的病猪表现跛行或后肢麻痹,眼结膜发绀、水肿。

2、亚急性(疹块)型  病初体温达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渴,便秘,时有恶心呕吐,发病后2-3天在身体许多部位的皮肤,尤其是颈部胸侧、背部、腹侧、四肢等处出现方块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大小不一,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初期疹块局部温度升高,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颜色变为一致的紫黑色,黑皮肤猪疹块不易观察,只有用力触皮肤方可感觉到有疹块存在。疹块出现1-2天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经1-2周自行康复。若治疗护理不当,则有些病例症状恶化,转为败血型而死亡。若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

3、慢性型  通常由急性、亚急性转变而来,但也有原发性。特征是关节炎,初期表现为四肢关节的炎性肿胀,患肢僵硬、疼痛,急性炎症消失后,则出现关节变形,表现为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数周至数月。

 (二)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主要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肿为特征。弥散性皮肤出血,肺瘀血、水肿。肝脏肿胀和瘀血。脾肿大呈暗红色或樱桃红色,脾切面出现“白髓周围红晕”现象。肾脏皮质部见针尖大点状出血。胃的浆膜出血。亚急性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慢性型关节炎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黏稠或带红色。

四、诊断与检测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采用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等可以确诊。

五、防治措施

(一)做好疫苗免疫  已有商品化的猪丹毒弱毒疫苗和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猪丹毒弱毒疫苗:仔猪在45-60日龄第一次接种,皮下注射1毫升,常发区3月龄进行第二次接种。免疫期6个月。种猪每间隔6个月接种一次,通常于春、秋两季定期免疫接种。也可用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加强免疫。

(二)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及时淘汰带菌猪。

(三)治疗  临床上首选药是青霉素。仔猪用50-60万国际单位,育成猪用80-90万国际单位,育肥猪用110-12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直到病猪体温下降至正常,食欲恢复并维持24小时以上。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单位:陈昌海1 丁浩1高升1邱冬1 徐小艳1 程明2 戴璐珺3 钱慧4 邵坤5 汪秀菊6  李凤春7

1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创新团队) 2灌南县畜牧兽医站(灌南生猪产业基地) 3泰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兴生猪产业基地) 4射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射阳生猪产业基地)5盱眙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盱眙生猪产业基地)6东海县畜牧兽医站(东海生猪产业基地)7滨海县畜牧兽医站(滨海生猪产业基地)


相关问题可咨询农技耘 农业专家-生猪”-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岗位专家、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昌海研究员

来源: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创新团队 等;中国农业大数据网站及移动端农务通APP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稿酬未付和其他任何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12-65716709#8012